学院简介

一、概况

1924年,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国立广东大学,同年英国文学系成立,此为中山大学外语学科的滥觞。一百年来,中大外语学科名师辈出,郁达夫、洪深、梁实秋、林文铮、戴镏龄、梁宗岱、王宗炎、谢文通、俞大絪、周光耀、王多恩、桂诗春、区鉷、黄国文、王宾等等,先后任教于此,为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,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。虽历经西迁、调整、停办、复办之沧桑,仍薪火相传,文脉有续。百年征程中,万千外语学子从这里走向祖国大江南北,走向世界各地,用青春、智慧和力量践行了中山先生“为社会福,为邦家光”的训词。

足球投注平台 现具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、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。学院集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,下设英语系、法语系、德语系、日语系和外语教学中心,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、外国文学、翻译学、国别与区域研究、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为重点方向。人才培养体用兼顾,德能并举;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衔接贯通,课程体系内融语文译,外合文史哲,已形成尊重选择、多科协同、卓越教学的培养体系。

学院现有教职工119人,其中专任教师101人,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,一半以上拥有海外大学博士学位,各专业均有国外学者加盟,同时配备外籍语言教员。现有在校本科生354人、研究生264人。

 

二、学科沿革与结构

1924年,国立广东大学成立,设英国文学系。1939年,英国文学系随学校西迁;1945年迁回,并更名为外国语学系。1953年,外国语言文学系更名为西方语言文学系。1957年、1958年相继开设法语专业、德语专业。1970年,外语系整体并入广州足球投注平台 ,1973年学校复办外语系。1978年,开设日语专业。1979年,经教育部批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招收研究生,这是外语学科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外语系成为培养高级专门外语教学和研究人才的重镇。1981年,外语系获批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,这是全国第一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点,全国共有四所高校获批。该学科带头人戴镏龄教授经国务院批准,成为全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,并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区鉷。1986年,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全国重点学科;同年,成立公共外语部。1992年,成立足球投注平台-足球下注app-足球投注网址 。2007年,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,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。2010年,中山大学获批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。

1952年以前外语学科隶属于文科学院或文学院,外语学科主要以英语为依托。1952年之后,外语学科独立发展成为系,仍以英语为主,后相继增设法语、德语、日语等专业。

中山大学外语学科经过百年的积累和发展,形成了国际视野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办学理念;形成了精英教育与通识基础结合,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兼顾,传统优势和复合交叉并举的办学格局。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各具特色,专业构成和办学层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。专业外语方面,英语保持传统优势,法语、德语、日语迎头赶上。学科布局从本科教育发展到涵盖本科、硕士研究生(学术型和专业型)、博士研究生、博士后等不同层次和类型。

 

三、人才培养

外语学科经过长期探索,逐渐形成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,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,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,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,具有学习力、思想力和行动力,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。

本科生培养方面,学院不断完善大类平台+基础+核心+提升的课程体系,本研贯通,一体化培养,促进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。学院各专业一直推行小班制、精英化的教学模式。各专业的四级八级通过率、优良率,在全国居领先水平。面向本科生实行全学制导师制,将导师制作为加强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。

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培育、申报和实施,通过项目培养本科生研究能力、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。此外,积极推进外国语言学、外国文学、翻译与跨文化、区域与国别研究等各大方向和各语种之间深度融合,研究生导师全员参与到本科生学术训练和指导中,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,实现团队育人和项目育人的目的。

学院通过教学评价、教学培训、以赛促培、以赛促教等形式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,课程建设、教材建设、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齐头并进,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。英语专业英语创意写作法语专业“法语阅读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体系”、日语专业学术技能型新生教育德语专业人文素质培养+研究型和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,是近年人才培养方面代表性的成果。

学院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、博士授权点下招收学术型硕士博士和翻译硕士研究生。现有博士生导师25名,硕士生导师63名。研究生教育践行“大文科基础、专业化素养、跨学科背景、双外语能力、国际化视野、多平台实践”的人才培养理念。近年来,不断深化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,构建起以语言、文学、翻译及大类培养的核心课程群,推动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的融合贯通。例如,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”“前沿讲座” “中国翻译思想史等课程贯通本硕博各层次,既体现了课程的层次梯度,又通过课程一体化改革,提供了连贯高效的培养通道。研究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(或实践报告)相结合的培养方式,实行导师负责制,推行导师单独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机制。近年来,研究生科研成果显著。20152023年间,研究生共发表论文92篇,其中包括SSCI论文17篇、ESCI论文1篇、CSSCI论文44篇、CSSCI扩展版11篇,以及北大核心论文5篇。

外语教学中心承担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外语教学工作,中心推行以通用型学术英语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一精多会、一专多能大学外语教学模式,让公共外语教育成为“沟通之道、学术之翼、文化之桥”,积极探索“专业+英语”培养模式,面向全校开设英语类辅修,实施英语卓越人才培养计划 助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。自2018年起,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,将第二、第三外语课程纳入公共外语教学体系,点线面结合,稳步推进改革。已汇聚日语、法语、德语、西班牙语、俄语、阿拉伯语及梵语等多语种师资10名,累计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、公共选修、辅修以及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程348门次(6951人次修读),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、外语竞争力与综合人文素养。

 

四、学术研究

早在20世纪30年代,学校设立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组;1960年代,设立英美语言文学研究室,戴镏龄教授任主任,下设语言研究、文学研究两个小组,取得一批比较重要研究成果,并成为日后承担翻译联合国文件的基本力量。到了世纪之交,外语学科学术研究跃上新台阶,先后成立了多个研究机构,学院现有四个校级研究机构,四个院级研究机构,分别是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、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、中山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所、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中心,足球投注平台 英诗研究所、足球投注平台 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、足球投注平台 法语语言文化研究和交流中心、足球投注平台 德国问题研究中心。

外语学科历年来承担了多个国家、省级科研项目,发表出版了数目众多的论文、专著、教材、工具书、译著、小说、译文等,并且获得了教育部、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多个奖项。翻译出版了《乌托邦》(戴镏龄)、《浮士德博士悲剧》(戴镏龄)、《光荣与梦想》(王宗炎等)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品,集体编著了《英语自学丛书》(7册)等影响广泛的教材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学院科研能力不断加强,在理论语言学、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、语言认知心理机制、话语分析、翻译诗学、“一带一路”跨文化交流、海外中国学、人口老龄化、人工智能、数字人文、医学人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,形成了自己优势和特色。十四五以来,学院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5项,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20项,在研省部级以上项目一百余项,发表SSCI等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近百篇。

在未来的发展中,学院将以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目标,勇担文化使命,坚持全球视野,充分发挥外语学科的专业特色,抓住学校学部制改革的机遇,利用有组织科研平台的优势,以一流的学术成果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。

 

五、对外交流

学院与全球近30所高校、学术机构及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。学院设有韩礼德文献中心、法语语言文化研究和交流中心、德国问题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华南地区广州中日交流之窗,长期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、法国文化中心、法语联盟等保持友好关系,在文化交流、学术合作、赛事组织、留学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。长期以来,学院与海外近20所院校有交换生合作项目,近50%本科生有出国学习机会。近十年,联合培养、交换项目等派出学生近400人次,教师出访近300人次,接待境外来访超150人次。

依托专业,积极提升外事服务和国际交流的质量和水平。学院的翻译团队担任奥运会、亚运会、广交会、从都国际论坛等重要赛事及重要外事、外交外贸活动的语言服务工作。2023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我校,法语系师生提供的语言服务受到多方肯定。学院立足专业特色,致力于翻译中国,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。十四五以来,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6项,已出版高水平译著多部。学院师生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实习、汉语国际教育志愿服务及驻外服务等,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、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。

学院坚持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相结合,在学术研究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交流,通过国际名师前沿论坛、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、境外专家校级重点项目等引智项目,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来校合作研究和讲学。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,主办各类会议,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会议、外出访学等,加强与国际学界同行的交流;学院教师在国际期刊、丛书担任主编、编委等职,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。